•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作者:许知远
    字数:270千字
    定价:68.00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5

  • 内容简介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许知远试图将这位伟大人物的思想与性格、希望与挫败,内心挣扎及与同代人的争辩呈现给读者。在搜集、阅读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到其出生地新会、求学地广州,及北京、上海、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借此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青年变革者》述及梁启超求学、进京赶考、师从康有为、结集同道、上书清帝、办刊《时务报》,及至戊戌政变前夜。许知远以深入历史细部的精准笔法,描摹出时代变局下梁启超饱满立体的个人形象和生动多维的时代群像。文字真实可感,据史而书,扎实精当。《青年变革者》既是一部具有学理价值的史传,复苏历史中的个人,亦铺展了一幅浩瀚的时代全景。

  • 专家评论

    许知远阅读史料体验那个时代的心情,借助想象重塑那时社会的生活,通过将心比心的感受复活梁启超的生命历程,并尝试着以梁启超式“笔端常带感情”的写法,写出梁启超和他的时代,也写出中国那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
    ——葛兆光(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



    人物传记在很大程度上是写作者的情感投射,知远的任公传,在知人论世、文字表达、价值认同上,都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值得期待。
    ——马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只有细说历史才能挽救史观于庸俗,而好的传记则是真历史的不二伴侣,许知远的梁启超传堪称为此做了一次示范。《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以梁氏二十来岁就凭时论暴得大名、随“康党”奉谕从政为经纬,穿透晚晴同光年间跌宕变幻的时局盛衰,还原维新读书人乱纷纷蜂酿蜜的事功得失,考证到位、文字漂亮、叙事细密、立论严谨而具备必要之批判性,彰显作者写作功力,令如此厚重讲究的历史人物传记,读来如故事般引人入胜。
    ——陈冠中(作家)

  • 部分媒体专访


    单读:《这本书是一个大于许知远的存在》


    得到:《在每一个大变局到来时,你都应该读梁启超》

  • 读者评价

    有幸提前拜读全稿,深受激励。 就问题意识而言,我认为这是生于七十年代的一代知识分子,在这个时代所给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你不得不承认,并不是谁都可以找到时代的真问题。就中国及其现代转型而言,梁启超是无法绕越的集大成者,他找出了病因—“商鞅难题”,也提出了药方—我们可以称之为“梁启超方案”。 作为一个读者,也同为七十年代生人,感谢许知远身上的敏锐与那种与生俱来的真诚,以及毫无保留的身心投入,确保了写作的质素。无论你赞同或反对他的观点,都不会影响这一点。 人都是历史的囚徒;我们至今还活在梁启超的时代与语境中,由他所开启以及终生所吁求的“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必需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和努力——这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不仅如此,如何诚实地面向历史,如何于其中获得真正的“自觉”,许知远的这本大作是一个示例。 热切期盼老许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范新(出版人、“新民说”创办人)



    在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中,最优秀的写史者是历史的经历者,其次,是类似事件的经验者。唯其如此,才可以“同情之理解”书写传主,写出神韵。梁的很多经历与许老师的成长轨迹有所重合,这种超越时代又映刻在彼此时代里的相似体验是学院派难有的品质。
    ——徐添(历史学博士)



    想不到,我们仨也会加入追星的行列。在一群年轻、热情的面孔中,我们是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年大叔。在去杭州的路上,我开玩笑说,我们好像是生在晚清的三个儒生,相约去省城参加梁启超先生的新学讲座。一个是书局老板,一个是报馆主笔,一个是钱庄伙计兼译书匠。怀揣着变革的梦想,想投身于那场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中。我们三个忧伤的年轻人啊,如今已变成三个中年人,在这个时代,不油腻,却依然忧伤,充满着沮丧和无力感。
    没有机会当面向许老师提问,我其实带去了两个问题:
        1、假如梁启超先生活到现在,他会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2、梁启超是那个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有理想,也有强大的行动力。今天的我们,如何从梁先生身上汲取力量?
    ——杭州读者